枪袋军用包袋

导航切换
    首页>装备装具>作战装具 内容

未来已来?——美国海军陆战队次世代携行具全解

作者:河马 来源: 本站特约 2022-01-07 12:59:11 阅读:次
激光切割和tube快拆一统江湖

特别感谢Gear-illustration武具视觉站长 Beta-TNT 提供摄影支持


image.png

概况

PlateCarrier Generation III,下文称PC GEN III,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用于替换现役的步兵装具和护甲的升级项目,用来取代IMTV和(IMTV)PC。与这两个产品相比,PCGENIII改善了机动,负重,舒适度,以及防护能力。根据研发单位的报告,PC Gen III 的改进如下:
    相同条件下减重25%,相同尺码的背心在腰部位置缩短了1.5英寸以改善机动性,更适合抵肩射击的肩部设计,专为车组、侦查与军事执法单位设计的可拆卸的软质防护背心和承载片,提升了防弹性能,增加了3个尺码并改善了剪裁。
DSC_2962.jpgPC Gen III

关于命名:PM ICE 将该背心称为Generational III,按照其报告中的内容,所指初代产品为IMTV,二代产品是IMTV/PC。但如果按照PC,Plate Carrier的名称来进行严格划分,那么一代应该为SPC,二代是IMTV/PC。显然陆战队并不咬文嚼字,下文中将以陆战队官方说明为标准。


项目单位

PC Gen III的项目责任单位为Program Manager Infantry Combat Equipment,简称PM ICE,负责设计定型。合同主要承制方是老牌装具承包商——KDH公司。PMICE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系统司令部,是陆战队步兵战斗装备项目管理的主责单位。该单位的职责就是通过开发、部署、维护单兵装备来提高陆战队的作战能力。下辖被装(Clothing and Equipment),防护(Individual Armor),以及航空和两栖系统(Air & Amphibious Systems)三个子部门。图片 10.pngPM ICE标志图片 44.pngPC GEN III的设计师Mackie Jordan

系统介绍

PC GEN III系统在单兵装备里,算是比较复杂的。为了满足其防护、携行、机动、针对不同任务优化等目的,全系统共包括了 十九 件物品。分别是:
    Load Bearing configuration面板Load Bearing configuration背带Outervest前片Outervest后片Ballisticcarrier前片Ballisticcarrier后片Tactical configurationcummerbund *2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cummerbund *2Cummerbund adapterSide Plate pocket*2Tube pad *2躯干软质防护内衬*2腋下软质防护内衬*2替换肩带*2备用扣具说明书
DSC_2971.jpgPCGEN III全部零件PC GEN III非常人性化的划分了8个尺码,分别是XS、XSS、S、SS、SL、M、L、XL。虽然PM ICE及其设计人员宣称为了努力适应女性士兵的尺码而设置了诸如XSS等尺码。理论上美军的前线战斗岗位已经对妇女开放,随着美军内平权运动的推进,PCGENIII将来很有可能还会出现女性专用的型号,就如陆军的Female IOTV一样。图片 21.png部分Defense Advisory Committee onWomen in the Service报告作为全军配发的制式装备,PCGENIII配发对象是步兵以及同类岗位(宪兵另有独特的黑色版本)。作为一个完整系统,PCGEN3充分照顾各方需求,可以自行调整配置以更好满足不同岗位需求,在PMICE的官方教学视频中他们推荐了四种配置——

标准战斗配置 Tactical configuration

PC GEN III第一种形态,Tactical configuration。也就是PC GEN III的完全形态。用于应对陆战队员,特别是深处前线的步兵们面对的大部分情况。图片 1_2.pngTactical configuration将使用:load_bearing_panel.jpgLoad Bearing configuration面板outer_vest_front.jpgOutervest前片outer_vest_back.jpgOutervest后片ballistic_carrier_front.jpgBallisticcarrier前片ballistic_carrier_rear.jpgBallisticcarrier后片DSC_2890.jpgTactical configurationcummerbund *2DSC_2894.jpgSide Plate pocket*2DSC_2891.jpgTube pad *2DSC_2892.jpgCummerbund adapterDSC_2851.jpg躯干软质防护内衬*2及腋下软质防护内衬*2Tactical configuration下的PCGEN III 拥有前后核心区域和左右腋下的完整防护能力。在使用X系列插板的前提下,能够防御上至俄制7.62*39MM钢芯穿甲弹的能力。同时具备前后左右四面的的完整MOLLE挂载能力。可以满足高强度正面作战的全部需求。图片 13.png能防御7.62普通弹的 ESAPI插板PCGen III的Tactical configuration是一件精致的防携一体护甲,除了具备现代护甲的基本能力之外,诸多细节之处也做了充分的考虑。比如顺应潮流专门配置了安装胸挂用的吊带;采用弹力材料来降低重量;通过魔术贴对拖拽带进行固定。图片 25.png为安装胸挂而预留的吊带及弹力材料制成的肩带套图片 24.png后片标配的拖拽带也有魔术贴固定Tactical configuration到这里就讲完了,大家可以看到除了腰封连接换成了tube扣,其他和IMTV/PC区别并不大。只不过,PCGEN III可以变形……image.png真的是FS标,FS或成最大赢家

低可视度配置 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

第二种形态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背心。这种形态下的PCGEN III,主要用于满足没有什么直接作战需求单位的防护需求。比如各种载具的车组成员,特别是两栖突击车,以及炮兵、侦察兵、技术兵种等。图片 4.png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包括:ballistic_carrier_front.jpgBallisticcarrier前片ballistic_carrier_rear.jpgBallisticcarrier后片DSC_2894.jpgSide Plate pocket*2DSC_2870.jpg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cummerbund *2DSC_2851.jpg躯干软质防护内衬*2与腋下软质防护内衬*2如果需要将系统调整到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首先需要从Tacticalconfiguration模式下的前后片中将作为内衬的Low profile前后片取出,再安装专用的cummerbund。image.png一层层套娃DB5ED1604BBC9ABCE51CF1BEA1886C1F.jpg去除内层的外皮没有任何防护能力,但是留了插板口袋依然可以加装板子,如果有散装内衬的话其实根本不需要内层就能完成防护需求image.png出厂配置决定了防弹软衬是跟着内层绑定的,但是可以自行拆除。顺便,感受一下内衬这个魔术贴层数根据设计,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备用扣具中的替换Tube和前片通用的Tube模块一起,将Low profileconfiguration变成更实用也更时髦的样子。但是严格按照官方说明安装的这种配置将失去安装侧板口袋的能力。图片 15.png安装了TUBE的Low profilePCGenIII另外,要注意官方修补包里只提供了一条可拆卸的TUBE扣具,也就是说你得自己花钱再买一条才能让两边都具备tube快拆……Low profileconfiguration的舒适性相比Tacticalconfiguration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其后片通过弹力材料、珍珠棉衬垫的拼接形成了可以改善透气的空气通道。这种配置虽然在商业产品中并不鲜见,但是对于追求产量与价格的公发品来说则显得比较奢侈了。图片 5.jpgLow profileconfiguration后片的透气设计
Low profileconfiguration的PC GEN III仍然可以具备Tactical configuration相同的防护能力,并且该配置提高了穿着的舒适性。虽然损失了一些外部挂点,但是这对于比如车组人员来讲,并不是个问题。同时市场上有足够的配件可以解决前后扩容问题。而结合PCGEN III的Load Bearing形态,或者使用之前公发的TAP,FLC,甚至采购装备市场上多入牛毛的胸挂产品,都可以弥补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让PC GEN III拥有更高的战术性能。

无防护纯携行配置 Load Bearing configuration

PC GEN III系统中最为别出心裁的是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其设计开创了防携一体护甲的先河,即:可拆分出一个可以单独使用的携行模块。在海军陆战队之前的设计之中,虽然也拥有FLC、TAP等产品,但是却是作为携行具比如MOLLE系统、或者FILBE系统的一部分作为单品出现的。像这样可以从协防一体的系统里单拆出来组一个携行具,是前所未见的。图片 6.png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包括:load_bearing_panel.jpgLoad Bearing configuration面板DSC_2888.jpgLoad Bearing configuration背带DSC_2890.jpgTactical configurationcummerbund *2DSC_2892.jpgCummerbund adapterDSC_2894.jpgSide Plate pocket*2DSC_2891.jpgTube pad *2DSC_2858.jpg腋下软质防护内衬*2注意:如果需要将系统调整到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需要拆解Tactical configuration 获得相应的组件。最初发布的新闻图像导致我认为 Load Bearing承载片或者可以安装软质防护内衬,或者可以插入防弹插板。但是在接触到PC GEN III实物之后,发现其承载片仅仅在内部安装了用于保型的硬质支撑片,并没有预留任何防护模块的空间。DSC_2827.jpg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正面视图DSC_2828.jpg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背面视图DSC_2829.jpg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侧面视图神奇的是这个配置保留两侧加装护甲的能力,当然不需要时候是可以完全拆除的。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使用单独的肩带承担背心后片的功能。使得在这一配置下PC GEN III仍然具有一定的背面承载能力。但是奇怪的是,作为受力更多的肩带正面,使用了相对不那么坚固弹力材料。而背面贴身面却使用了更为常见的尼龙。图片 26.png肩带正面图片 27.pngLoad Bearingconfiguration具备几乎完整的四面承载能力,不具备任何前后核心区域的防护能力,但是可能拥有两侧腋下的防护能力。虽然不看好这点,但至少可以使得陆战队在不采购额外携行具的前提下,能自己攒一个FLC(如果有人愿意这么干的话)。陆战队山地战手册中明确写到,寒冷天气下可以减少防护来节省体力——这不但是条例规定,也是多年经验摸索的产物。确实有一件纯携行的装具可以解决特定问题,不过这种这种实现方式实在是令人感叹。

协防一体组合配置 Load Bearing +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

准确的说Load Bearing + 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并不是一个配置,而是一种用法。这种1+1的组合也就是最为常见的携行具+护甲的搭配,就像曾经的ALICE+PAGST,ALICE+OTV,FLC+MTV,TAP+IMTV。DSC_2953.jpgLoad Bearing +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正面视图DSC_2955.jpgLoad Bearing +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背面视图DSC_2954.jpgLoad Bearing +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侧面视图理论上来说这种组合是让车组成员在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快速出舱同时又要快速具备反击能力的时候用的。即:外部纯携行具单独存放,携带出舱,然后快速穿上携行具投入战斗。至于实际性能……

优势

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有在聚焦注“大国对抗”战略中的主责主业。必须越来越多的扮演马(主)前(力)卒(炮)的(灰)角色。退要干常规部队的活,进要干特种部队的活。鉴于陆战队体量有限,即使任务愈发繁重,陆战队也不太可能像陆军一样建立起SFAB旅这种专职援助部队来承担相应任务。图片 3_2.png疫情期间和泰国皇家军队商讨合作抗疫的美军5th SFAB陆战队的全新战略中,提出了诸如所谓内线部队(Stand-in force)这样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中,虽然有无人海马斯(Autonomous Multidomain Launcher, AML)充当打击链条的火力核心,但是既然是远征部队,在无人技术尚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今天,碳基自主多用途兵器也就是陆战队员的部署则是不能避免且必须的。图片 4_2.png正在操纵Autonomous Multidomain Launcher的陆战队员为了实现灵活机动的战斗特点, 执行内线部队任务的前出单位人员装备数量肯定不能和陆军相比。这种实战需求自然而然地就要求陆战队不管是步兵、炮兵、坦克(顺便一提:现在专注“大国对抗”的陆战队没有坦克了,只有装甲车车组)、通讯兵、医疗兵或者其它兵种也都是合格的步枪兵。如此能使内线部队更加精悍,也是对海军陆战队的口号“EveryMarineisarifleman(陆战队人人都是步枪手)”的一种践行。既然要一人多能,那么在训练之外,装备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图片 6_2.png穿着PCGEN III的陆战队士兵正在使用Dronebuster的 Counter-UAS Tactical Weapons另外值得一提的是,PC GEN III的起源是立项早于美军提出转型,也早于陆战队提出“内线部队”概念的Modular ScalableVest (MSV)项目。一般认为该项目始于2013年,是一个和陆军同时开展的项目。最终分别演化为陆军的MSV护甲,以及陆战队的PC GEN III 护甲。陆战队官方说法是:依靠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特别是阿富汗战争中的经验,以及十数年反恐战争对于单兵装备的发展而催生的新技术新应用,开发出了可以满足一线部队需求的护甲。图片 5_2.png2014年时还被称为MSV项目的PC Gen III设计师在阿富汗向参与测试士兵介绍情况现代战争中所谓的适合远征,后勤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超过其它因素而成为首要因素。大量使用激光切割技术以及Tegirs生产的PC GEN III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就意味着预算一向捉襟见肘的陆战队,可以在投入一笔固定资产的投资后,逐年降低生产成本。图片 20.pngCummerbund转接片使用的激光切割织带图片 7.jpgMSV使用激光切割的前片PC GEN III 弃用了之前IMTV、IMTV/PC 的特型软质内衬,而全部使用SAPI标准尺寸的前后软质防护内衬及6X6及6X8的侧面软质防护内衬。采用标准化的内衬既降低了费用,也有利于生产和储运。图片 2_2.png标准尺寸软质内衬
图片 8.jpg几种尺码的SAPI cut防护板
图片 9.jpg两种标准尺寸的侧面防护插板一套要满足所有类型任务基础能力的装备就要考虑到所有的任务情况,比如:充当内线部队的Marine littoral regiment要面对的,可能是要面对排山倒海一般的不可抵挡的攻势;也可能是全员跳岛跳到意想不到的地方打黑枪然后争取在对方发现后恐怖打击到来之前跑路;还可能仅仅是去什么地方显示一下美军的存在,给上了贼船的盟友打打气。当然还要做好真开打第一时间就能跑路的准备。图片 8_2.png面对正面进攻,需要具备完善的弹道、破片与冲击波防护性能,在具备软质内衬+高等级插板的躯干防护之外,还需要有护领、护裆这些防破片的防护。针对这类拓展需求,PC GENIII设计时就考虑可以向下兼容,使用过往装备的同类部件来获得这方面的能力。如此节(抠)约(门),真是又要马润跑又要马润不吃草,迫真牲口。图片 7_2.png几乎已经是传家宝的护领、护脖以及其他零件图片 17.pngPC GEN III安装护领和护脖后的效果现代战争中,真正端着枪扛着炮和敌人在视距内硬碰硬的作战人员数量一直在下降。陆战队同样如此,但是不论怎么下降,这种硬碰硬的战斗却永远不可能消失。无论是能够和MEU 所属两栖攻击舰上的无人机联通的协调员,还是操控着最具致命威力的无人海马斯控制员,或者给所有陆战队员提供创伤救护的卫生员,以及两栖突击车的车组成员,谁也不能保证永远处于安全的位置。那么她\他们也一样需要携带基本的单兵作战装备来应对突发状况。图片 22.png全副武装的无人机操作员PC GENIII 的Load Bearing + Low profile configuration可以将战斗负载与基本防护分开携带,并且可以快速分离,从而实现专业人员与步枪兵的切换。这一设计至少理论上提高炮兵、车组、设备操作员的生存能力。

缺点与不足

任何装备,当设计者过于看中一方面的性能时,势必会降低其它方面的性能,特别是在结构、总重量、资金等等限制之下的时候。为了同时具备买一件背心送四种形态的能力,自然会有更多的重量被分配在每层上。而按照PM ICE的说法,PC Gen III 比PC轻 25%,比IMTV轻45%。整套系统的重量达到了3.1kg(有防弹软衬无防弹插板)。图片 63.png与PC GenIII对比的IMTV与IMTV/PC作为一件护甲来讲这个重量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如果能够确实例外多达三层的设计尽心简化,那么我想这个重量还可以进一步下降——作为防护核心的躯干软质防护内衬单片重量仅为355g(等效NIJIIIA防护),两片也仅仅710g——这种轻量化非常可观。那么如此改进所要做的仅仅是外套的减重,而对此现成的解决方案很多。比如陆军MSV项目直接将躯干的软质防护内衬封装于Low profile 的前后片中。又或者直接将Load Bearing承载片固定于Low profile前后片上。很难不让人认为陆战队是出于一些要素的追求而忽视了减轻重量。DSC_2960.jpgPCGEN III的LOW profileconfiguration 与MSV 的相应配置对比而过多的分层导致了厚度的问题,在肩部尤为明显。完全体的肩部厚度甚至达到了45mm这一厚度明显会影响抵肩射击。PM ICE认为他们的肩部设计能够很好的支持抵肩。这应该是相对于陆战队士兵们直接把枪托抵到IMTV/PC那无包裹的2寸插扣上而言的。图片 28.png肩部厚度测量同样是四种形态带来的问题,或者说是更直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系统过于复杂。防携一体与模块化是好,但是一体化与模块化的实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简单理解为一件装备解决所有问题,那么结果往往是虽有一件装备之名,却也有着复杂甚于几件装备的实际问题。反正笔者为拍摄组装了几次PC GEN III之后,已经有了再也不想动它们的想法。图片 9_2.png设计师向议员与陆战队采办人员介绍PC Gen IIIPC GEN III虽然相对于曾经的常规部队大量配发产品有着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人机功效方面依旧差强人意。即使考虑其立项时间而不与现在的最新产品相比,但其比之早期设计甚至还有倒退,比如没有实现最早MSV项目中提到的脊柱支撑系统。图片 29.png昙花一现再无下文的脊柱支撑装置作为一个命题作文,PCGENIII凭借过剩的生产力交了一份及格的答卷。同时PCGENIII这个产品和其他的制式新装具产品一样被相同的问题所困扰:国与国之间的现代战争到底怎么打?新装备新战法在步兵层面如何体现?基层还有什么需求可以改进满足?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平衡项目各方的利益?DSC_2980.jpg步兵下一代——战斗配置MSV对标战斗配置PCGENIII本质上,PCGENIII依旧是个稳妥方案,只是IMTV/PC的修补,并没有划时代,也没有在实质上提升装备性能。但是在复杂性上,PCGENIII倒是达到了新高度,甚至把陆军的MSV都甩在身后。虽然海军陆战队一贯有着发什么就用什么的优良传统,但是这种被办公室需求折腾到令人发指的复杂产品能够获得一线大头兵的好评就见鬼了。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也就释然了——好赖到底是轻了,而且能保命,当然最要紧还是公发不用自己掏钱。w

参考资料

The Nation’s Combat Logistics Support Agency (2020 NOV. 19)2020 VirtualJoint AdvancedPlanning Brieffor IndustryPMICE (2019 NOV. 6)Defense Advisory Committee onWomen in the ServicKaren Kelly(2019) Evaluation of the Low Intensity Threat Environment Armor Plate and Third Generation Plate Carrier System for the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Monique Randolph(20 JUN 2013) MCSC INDIVIDUAL ARMOR TEAM KNOWS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https://www.marcorsyscom.marines.mil/News/News-Article-Display/Article/509557/mcsc-individual-armor-team-knows-one-size-does-not-fit-al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美国特种部队专用背包 Email:
公安警用背包

军用特种,军用迷彩双肩背包

正品军用迷彩背包
枪械收纳袋